为何日本军国主义,始终未被彻底清算?究竟是哪些势力“作祟”?
德国与日本,同为二战的轴心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战后道路。德国跪下,换来的是一个民族的站立,日本低头,却换来了一个未竟的军国幽灵。
德国与日本,同为二战的轴心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战后道路。德国跪下,换来的是一个民族的站立,日本低头,却换来了一个未竟的军国幽灵。
电影《731》以震撼的镜头揭露了日军侵华期间的反人类罪行,刺痛了无数观众。我们在愤怒与悲痛之余,不禁发问:一支军队为何会走向如此残暴?
电影731播映了,有人说,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为什么偏要记着痛苦和仇恨呢?这不是拉仇恨,这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尤其是加害我们的国家,至今没有赔偿,没有道歉,还时不时的蠢蠢欲动,继续在我们的伤疤上撒盐,因此我们更不能忘记这血海深仇!列宁说过,忘记过去意味
许多人认为日本民族性格中存在矛盾:既懦弱又残暴,既服从又叛逆。要理解这种“下克上”传统的根源,我们仍需回到奈良,并将时间倒回约1500年前——从日本刺杀史的源头说起。
而《731》,3天逼近10亿的票房更是说明了资本的大胜,在十一之前没有任何新片上线的情况下,《731》可能有机会拿下15亿以上的票房,着实不得不说这是对我们血与火历史最大的讽刺。
中日建交的前一年,1971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在森下洋子率领下携芭蕾舞剧《白毛女》访华演出。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观看表演并接见日本演员。招待宴会期间日本演艺人员即兴为他表演阿波舞。周总理也兴致勃勃的跟着舞蹈节奏起舞。宾主尽欢成为中日友好交流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充满矛盾与争议的洪堡论坛,日本艺术家大木户美绪(Mio Okido)的个展《回忆的图像,想象的历史——日本、东亚与我》,通过其作品对世界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特别是在日本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历史背景下,探索了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相关的复杂的历史问题
欧美老兵后代还在等一句道歉,东京却忙着删课本。2024年5月,大阪地方法院驳回英澳战俘后裔索赔诉讼,右翼议员现场开香槟。
反观日本就大有不同了,不仅事先说好的分批占领没落实,反倒还让裕仁天皇这头军国主义带头分子继续当着天皇,别说对受害者不公平,在战后的德国人看来也很不公平。
★日本九州宫崎基地到上海外滩仅818公里,到宁波舟山舰队母港920公里,到台北999公里。而日本在此部署的12式改良导弹射程达1500公里,将中国沿海所有经济核心区纳入打击范围★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联合发出《波茨坦公告》,该公告除了促使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外,也明确指出:“我们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犯,包括虐待我们俘虏的人在内,将处以严厉之法律裁判。”表明了盟国坚持严惩日本战犯的决心,也是日后东京大审判的
《七三一》《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影片的公映,为我们重拾战争记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真相提供了另一种方式。但是,在日本的文化工业中,影像却展现出日本社会对战争暧昧、分裂的记忆叙事,使得美化军国主义、掩盖战争责任等问题浮出水面。
继任者是谁?路线怎么选?日本到底要往哪儿走?这些问题悬在日本政坛头顶,也让邻国感到紧张。特别是,在极右翼势力迅猛崛起、自民党内斗不止、日美压力交织的背景下,“军国主义会不会卷土重来?”这个问题,变得不再遥远。
阅兵式解说词这样介绍:“‘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当一个国家把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战略方向都拿来发展军事实力的时候、发展军事科技的时候、发展军事装备的时候,那么离军国主义也就不远了。
大力宣传日本鬼子二战时期疯狂虐杀洋人事件,绝对是打击日本军国主义的绝佳对策。当前,我们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时,总是关注于自身所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伤害。其实,遭受日本鬼子残忍杀害的,除了中国以外,还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人民。
日本武士阶层起源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最初是地方豪族的私人武装。12世纪末镰仓幕府时期武士的政治地位上升,武士道开始形成雏形,逐渐将“弓矢之道”发展为系统的行为准则,强调忠义、名誉与生死觉悟。此时的武士道更倾向于“战争之道”,强调献身精神和礼仪,崇尚切腹自杀等
有一种说法叫做“我们反日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但不反对日本人民”,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合乎逻辑,但对于日本这个变态又奇葩的民族应该另当别论,尤其作为中国人,我们反日,不仅仅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也包括一些日本人民,因为日本扩张侵略其他国家是全民族性质的。当下,那些
9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在中国网发表文章指出,在日本所谓“修正历史”与扩军备战的背后,潜藏着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这一危险迹象正引发国际社会尤其是曾遭受日本侵略国家的高度警惕。现将文章发布如下:(全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